湖北江汉鱼隶属于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江汉鱼属。其主要特征是体小,侧扁,纺锤形;顶骨小,额骨具发达的侧嵴;口端位,口裂小;前上额骨三角形,上额骨组成口...
吉拉毒蜥全长一般为38-58厘米,行动缓慢,尾巴很短,是储存脂肪的器官。身体由细小及不重叠的鳞片覆盖,底部有皮内成骨。体色斑斓呈深色,有黄色、粉红色、浅红或黑色的斑纹,在野外常爬到树上捕食幼鸟或鸟蛋。是北美地区最有名的蜥蜴。分布在美国西部和南部各州,以莫哈维沙漠及索若拉沙漠为中心,延伸进入墨西哥南部索诺拉州。
中文学名:白鱀豚拉丁文学名: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英文学名:Baiji特色:白鱀豚体中等粗壮,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,圆的隆额,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三分之二体长处,是其最显著的识别特征。体上面主...
中文学名:白鲟拉丁文学名:Psephurus gladius (Martens)英文学名:Chinese paddlefish特色:头部特长,占体长的1/3,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/2,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。吻延长,呈剑状,其腹面具短须 1对。眼甚小。...
是一种洄游鱼类,在长江中下游和湖泊内,黄河支流均有分布;是产地重要经济鱼类;属杂食性鱼类,以水草和浮游生物为食,也捕捉小昆虫。
中文学名:斑鱖拉丁文学名: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英文学名:Leopard mandarin fish特色:外形似鳜。鳃耙 4枚。概述:外形似鳜。鳃耙 4枚。侧线鳞 104~ 124。幽门垂 45~ 33。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、体...
濒危种,仅分布于云南洱海。原为云南鲤的一个亚种,但体型较大,成鱼达20公斤以上,体长可达24.5厘米。栖息在中底层水域。
分布于黄河上游干流及其支流,在一些湖泊和沼泽亦有分布;产区数量较多,是产区主要渔业对象之一;食物主要是水生昆虫成虫及其幼虫,也是小鱼小虾等。
分布于澜沧江、金沙江和雅砻江;在河流的峡谷河段和宽谷河段;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硅藻、蓝藻、绿藻为食;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。
栖息在近海内湾或河口附近;体长一般是200-450mm;以小鱼为食。
贝壳中等大小,外形似剑状。壳顶位于壳前端。前端短膨胀,后端延长并逐渐削尖。表颜色为灰绿色、褐色、灰褐色。壳内面珍珠层乳白色,具珍珠光泽。栖息于我国湖泊、河流及池塘的沙泥底中。
中国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以及北京、天津等省市均有分布;喜阴暗潮湿、空气流通、氧气充足的环境,它怕强光、干燥和高温缺氧;食性很杂,腐物有机质都可利用;雌雄同体,异体受精;生长速度很快。
中文学名:长丝(鱼芒)拉丁文学名:Pangasius sanitwongsei Smith英文学名:Giant pangasius特色:鲇形目,淡水卵生濒危鱼类。概述:鲇形目,淡水卵生濒危鱼类。中、底层鱼,属于洄游鱼。显著地特征为高高的背鳍(...
中文学名:伍氏裸裂尻鱼拉丁文学名: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wui Tchang, Yueh et Hwang概述:1961年在西藏昂仁,金湖采集。
中文学名:翘嘴鲌拉丁文学名: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概述:1958年在黑龙江,松花江采集。
多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各大干支流的流水处活动;体长最大可达60cm以上,体重超过3.5kg;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;为产地主要经济鱼类之一。
双须叶须鱼属鲤形目,鲤科,叶须鱼属。体延长,略侧扁,体背稍隆起,腹部圆。头锥形,吻突出,口下位,口角须一对。体被细小圆鳞,肛门两侧具扩大的臀鳞。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水系。鲤科鱼类染色体数目一般为48或50,但是双须叶须鱼的染色体数目达446,是已知染色体倍数最多的种类,在学术上有重要研究价值。
分布于印度、尼泊尔以及西藏雅鲁藏布江等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吉利山。在西藏仅见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支流;栖息于急流或瀑布跌水处;为当地食用鱼类。
在西藏仅见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察隅河、昂曲和嘎布曲等;栖息于河流的支流或山溪,卧于石下;以水生昆虫及藻类为食;为小型底栖经济鱼类。
中国的特有物种。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河北等地,多见于最低水线以下水流较沼的流水环境。
在西藏只分布于墨脱、察隅等地,常栖息于山溪急流多石处;营底栖生活,贴附于水底石下,游动缓慢;主要以底栖硅藻和摇蚊幼虫为食;小型经济鱼类。